2008年7月7日星期一

廿八歲和十三萬

報章大字標題質疑二十八歲的政治助理,為何能賺十三萬元一個月。我覺得很突兀。我不認識陳智遠,香港不是信奉能者多得嗎?假如二十八歲出類拔萃,賺得高薪有何不可?除非批評者知道陳智遠沒料子,否則,他們只不過以年齡來判斷一個人的才幹,才幹多少,則由薪金反映,薪金愈高,證明這人愈出色﹣﹣這思維和價值觀令我不安。此外,三十歲年薪過百萬,不是傳媒熱愛的題目嗎,怎麼現在有個未到三十又不是做財金的人年薪過百萬,傳媒不高呼終於有讀社會科學的人「出頭」,反而窮追猛打,冷嘲熱諷?

副局長與政治助理薪酬被批評偏高,最年輕的陳智遠成為最好的開刀對象。從批評者的論點,可以推斷發炮的是資深政務官,另據行內人說,看不過的還有一批薪酬不高又自命才華不遜於陳兼曾向政府拋媚眼的傳媒人和學苑中人。陳的港大同學在報章撰文,替他抱不平,並謂同輩賺得十多萬元的為數不少,陳有此月薪並非罕見。陳德霖辯說,難在香港市場找到與政治助理相若的工作,將其薪酬作比較。我同意。

副局長和政治助理的風波,核心是沒有認受性。一個沒有認受性的政府,自行選擇新治新貴,用大額公帑來培育接棒人,自然遭責難。可能曾蔭權認為,只要找到人才,就能堵悠悠之口。我估他的內心話是:「大佬呀,香港沒有民主政制,認命吧,我如今找來一群精英,既不開罪阿爺,不如大家同心協力,搞好香港。不用指望政黨管治香港,大陸是一黨專政,最多是黨內完善;陳太,阿爺又不相信她;難道你們想民建聯主政?你們亦不想由自由黨話事吧,他們怎會考慮普羅市民利益?」平心而論,政治新貴非全無可取,部份人我認識,他們當中,確有人有鴻鵠之志。假如陳智遠真如其同學所說,向來追求公義,有理想,有先讀政治學才替香港把脈的抱負,Roundtable的中堅也指他多番走進民眾聽民情,非出入坐私家車、愛坐辦公室的高官可比,那麼,陳智遠加入政府,我覺得是香港之福,可惜,公眾尤其民主派不領情,於是拿最易刺激公眾情緒的薪酬來攻擊曾班子,尤其普羅市民的薪酬已追不上物價,中下層亦沒有從經濟虛火受惠。

梁振英替政府護航,謂外國政府的高官,不乏是總統或領導層競選時的班底,因此曾班子找來智經的人做副局長和政治助理,不足為奇。對,英國現任工黨政府,有些高官曾在智庫IPPR工作,可是,工黨本身因在民主選舉勝出上台,其次,IPPR前成員或職員加入政府,部份也參加選舉,經過民意洗禮,現任外相David Miliband是好例子。特區政府領導層,是由六百萬人投票選出來的嗎?和英國相比,未免是個大笑話。

香港是否沒有政治人才,我不知道,因為我不知道政治人才要有什麼素質,是不是像曾蔭權這類渾身是韋小寶味道的香港仔?

倒有些東西是明明白白令人不解的。例如特首辦有新聞統籌專員,政府又有新聞處處長,各局署有總新聞主任、首席新聞主任等,他們如何分工?政治助理究竟做什麼?探聽政黨動向,與政客、傳媒和相關人等拉關係?現在這些工作都有人做,部門首長和其新聞官不時與記者和傳媒高層吃飯,有時放風,若政治助理是做類似的工作,政聞官做什麼,難道只是發放很多是言不及義的新聞稿和以官腔答記者查詢?政府豈不有很多冗員?做這些工作的新聞官薪酬是否過高?政治助理和新聞官的工作有否重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