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聽見看見副學士的廣告就光火,近期公開試放榜,這些廣告更多的是。什麼銜接海外大學,取得學位,卻完全沒說一個前提:成績要達若干水平,大學才會考慮。注意,是考慮取錄,不是確保取錄。
而且,外國頒發學位的院校,不一定是有認受性的大學,「野雞大學」,港人耳熟能詳吧,為什麼聽見可去大學讀銜接學位課程,就相信副學士呢,何況關鍵字是「可」,什麼都是可以。若成績佳,不愁沒大學取錄,現在全球大學搶精英,即使不是一線名校,二線學校也有機會,甚至願付獎助學金;若成績不佳,卻能付學費,只求取得認可大學的學位,上百的的大學可供選擇。記著,獲認可不等如有認受,例如香港八間大學通過學術評審,能自行頒發學位,但為什麼多年來除了港大、中大和科大,港人普遍視其他大學為次等,甚至不認同為大學呢?教育學院是好例子吧。
其實,只要院校符合國際評核水平,畢業生拿著該校的成績單,已可申請外國正統大學。香港的副學士院校,純粹因是新事物,未有聲譽,外國大學聞所未聞。副學士院校標榜與外國大學的聯繫,估計是防禦工夫,以免學生申請的大學,不認識其校,使學生懷疑學校的認受程度,於是及早向對方自我介紹,將來對方收到學生的申請時,也不會因不認識該校而斷然拒絕,最終是其校聲譽受影響。可是,學生的申請會佔優嗎?不會,正統大學只會按學生的表現而決定,惟他們肯與副學士院校簽協議或其他形式的合作,只因有利無害﹣﹣他們又不是承諾取錄全部來自該校學生的申請,但這能增加其宣傳,當學生選擇報讀大學,最少留意與其校有合作關係的大學,而這些大學,主要是二、三線大學。
香港的大學,國際排名和聲譽不差,個別院系或研究範疇,相當突出,與其付貴學費去外國讀二、三線大學,不如在港讀,選讀大學的強項,划算得多。
不是要倒副學士的米,只是香港副學士是抄美國社區大學抄得不倫不類,當初政府要減低青少年失業率,又要追求六成適齡人口持高等教育水平的目標,大學又樂得多一條財路,尤其政府那時削減撥款,才產生影響深遠的副學士。副學士學費高,卻沒有學位那個能助學生攀上社會階梯的作用,加上學生要償還貸款,令學生及其家庭增加財政負擔。值得留意的現象是,很多副學士學生來自基層家庭(這是否引證教育與家庭社會地位的關係?中高產培養子女佔優?),副學士不止影響學生,還有其家庭,令社會貧富差距難以縮窄。
名校賺錢,不是錯事,在外國亦非沒有,只是我看不過大學賺錢為上的態度,而不是由衷給學生第二個機會。傳媒對副學士推波助瀾,難辭其咎,大部份傳媒在副學士推出初期沒有批判和分析,包括升學和就業出路,純粹報道政府宣傳和各院校開辦的課程,猶如替人家刊登免費廣告,不知就裏的學生和家長不問清楚就報讀,結果搞出現在的大頭佛。
香港的副學士,只是安慰劑,令成績未達水平的學生有書可讀,香港(高等)教育,實質仍是成績至上,信奉成績決定論的精英主義。不然,為什麼只有GPA3.5或以上的副學士學生(滿分是4,和大學一樣)才有機會插讀大學二年級?擇優而錄,很正常,但請勿誤導學生和家長。
宣傳副學士的高員和教育界人士,曾增怨香港人仍膜拜學位,可是,他們又沒自省把美國社區學院抄襲得不倫不類。而這班副學士推銷員,本身信奉精英主義,是建制的精英,最大的虛偽,莫過於此。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