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一個人發呆」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一個人發呆」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9月26日星期一

知道這感覺嗎?眼淚可以不停,每次抽慟,鼻子先酸,然後牽動喉嚨。
這是我喉嚨數月來都不舒服的原因嗎?

2016年9月10日星期六

不如說媽媽陪我

周末,活動不外兩項:探媽媽和做家務。
慣常周六起床,磨蹭一會才去老家,以前常和媽喝下午茶,吃不完的食品就帶回家作晚餐或翌日醫肚。媽平日多去最近居所的酒樓,故我刻意帶她去區內其他酒樓,令她嚐新--她愛飲茶,只是為了省錢才去屋邨酒樓,只愛在區內活動,連去尖沙咀都嫌遠,當然另一個理由是不想我們花錢,因她知道在中環或尖沙咀用膳花費高得多。我們知她愛美食,想她吃得好一點,就要加倍勁說不麻煩、坐的士來往、可嚐特別菜式、我們有優惠、我們有事想慶祝.......,要千方百計哄她出外。
新蒲崗與我家屋邨相隔一條馬路,光是中式食肆也多很多,故我和她去不同酒樓。街坊說過在哪間酒樓的蝦餃很美味,就和她去,滿足她的好奇心,也好讓她能和街坊「交流」,不用覺得被比下去。我媽媽就是這樣,人家說得多就想試,若不捨得,也不會著我們帶她去,我們要揣摩她的心意。
九龍城的美食更多,也是媽可接受的距離,故我也不時和她去尋美食。清真牛肉館的牛肉餅,媽久不久心思思想吃;雞絲粉皮也是她鍾愛食品。
吃罷在區內逛逛,我極享受。媽媽精明,逛超市街市,對各式物品售價過目不忘;在街市,她凝神選擇撰蔬菜生果,可惜我沒承傳她這方面的天份。
當她開始嚥不下,易嘔吐,我們少了去飲下午茶,我多去買點心回來,讓她在家慢慢吃。
媽媽好口味,懂挑優質貨,卻常為了省錢而節制購物樂,即使我們已長大,給她家用。她自有其樂:「睇吓,唔買都好!」媽媽得意洋洋的笑容,又再在腦海閃現。
所以每逢和她逛街,只要她想要--或我觀察到她想要,我付鈔,讓她盡嘗購物樂;讓人看見,相信會令她有面子,尤其在街市,都是老街坊,人人相互認得。
當我們和印傭「一抽二褦」回家,令我的周末有重甸甸的快樂。
回家,與其說陪媽媽,不如說媽媽陪我。
今天是我不能再見媽媽的星期六。





2016年6月30日星期四

生離死別

中文真厲害,四個字就道盡一個人的一生:生離死別,生老病死。
生者看著老人凋萎,雖云生命必然,但點點滴滴流走,兩掌弓起也接不住半分,人生,我真不懂。

2016年6月24日星期五

最差的六月

二零一六年的六月,是我至今經歷過最差的六月。
向來健康的老人家,突然中風去世。今天是他七十三歲生日。
世上最親的兩個人之一,遽然發現患疾入院。
香港的迷你倉大火,焚燒三日仍未熄,已有兩個消防員殉職,十二人不適送院。天啊,應下大雨的時候你不下!早陣子不是天天滂沱大雨嗎?
有沒有科學家研究眼淚這傢伙,要湧來就湧來,壓也不壓住。以為平靜下來,怎料甫張口眼睛就模糊了,是哪個字哪個音撩動那傢伙?


2016年6月23日星期四

他給家人一個真正的家

兩層高的房子,地下一層已儼如另一獨立單位,有㕑房、睡房、起居室、浴室、洗手間。
電線,他拉的; 水管,他架設的;電燈,他接駁的;牆身,他髹的;地板、瓷磚,他鋪的。她噢了一次又一次,在香港,這些工作要找不同的持牌人做,在這裏,他一個人就搞掂了。
房子的上層,都是他一手一腳砌建出來的,包括砌磚、攪拌紅毛泥。
城市來的她,雖也來自基層家庭,卻從未接觸過些事。最初他說爸爸怎樣建房子的時候,她實在無法想象及明白他說甚麼。 在香港,房子都是建好才遷進去,也沒有親友在鄉間住。
現在她終於明白。再次置身這座房子,她連連驚訝,深深欽佩老人家的才華。香港男人說扛起頭家,就是掙薪水給太太,老人家可真真正正建了個家出來!
他只讀至小學,教育程度不及能升讀中學的太太,但光看樣子已知他是戅直的人。年屆七十,仍去斬柴,做各式木工,最愛修理舊車,沒有肚腩,把年輕人全比下去。有次調侃她,說當初選擇他是因俊朗吧,她笑著直認是;哄她說兒子也不及父親英俊,她開心得瞇起了眼。
她雀躍地告訴媳婦,地下裝修得很漂亮,回Slovenia時有舒適的地方住。親身看到了,老人家已遽然去世,她只能默默在心裏感謝、欣賞。



2016年6月21日星期二

斯洛文尼亞一條小村莊

他和她,在同一條村莊出世、長大,在村內同一間小學讀書,結婚,婚後繼續住在同一村落,那是祖父母年代起已定居的地方。

他去世,骨灰葬在村落附近的墓地,同一墓碑有他父母親的名字和相片。她走向另一個墓地,向外國來的她說,那兒有她祖父母、父母的骨灰,之後指著遠處一夬,道那是她的親戚。
村內數十戶,差不多全都與他們有親戚關係,可能大家的祖父母是兄妹,關係一代一代延綿下來。

他突然身故,同村居民也是親戚,全都同憂戚,因他們都知道他倆形影不離。他倆有兩子女,兒子娶了外國妻子,移居亞洲,間中回國,僅女兒一人照顧兩老,於是各地親戚都來幫忙打理身後事,有些在本村居住,有些居於鄰近的村莊。那是外國來的她從沒想象過的人情。在城市出世、長大的她,連親兄姊的關係也疏離,但這兒卻是疏堂表親都鼎力襄助,她默默觀察,靜靜思考,對照城市的孤單。他說過,村莊這麼小,有什麼事都會傳遍,他很怕引起任何蜚語流長,但在這次喪事,她只見到親戚令鄰里的力量更大,給予喪親一家更強的支援。她有些羨慕。

香港也有村,而且位在城市,不知何時開始,由「村」改名為「邨」,除了令人感覺較高檔,她實在想不出官僚幹麼如此多事。由屋村到屋邨,外觀確變了很多,較宗主國的Housing Estate企理多了。惟那縱然仍叫村或邨,都是密麻麻多層大厦,一幢樓的人口是這條小村的六倍。這兒的人,有些仍在首都等城市工作,每天駕車往返,但家家戶戶有田園種植。問他媽媽煮甚麼,她答看看田裹有甚麼!家裹養雞,有自家新鮮雞蛋,不吃出面賣的。九時、十時就寢。

這種鄉村生活,很容易被城市人、文青、偽文青浪漫化。真實的情況是這國大學生難找工作,人工低,鄉村人口老化,漂亮的房子向外人掩蓋了貧窮,要靠很少數能上流的成員撐起一頭家。

2015年12月8日星期二

愛是什麼

愛一個人,想令他/她開心,所以會瞭解其喜惡,做能哄他/她歡喜的事。
以為做了很多,也以為經年累月,對方多少會感受到。怎知一天,費盡心思的,對方不覺什麼,反而重視我最抗拒的方式。

2015年10月23日星期五

無論有甚麼樣的美好,若沒有人一齊共享,味道打了折扣。
雖然我早已習慣和自己相處,但有比較時就感受到有伴兒的趣味,所以有伴兒的時候,我會感恩,尤其伴兒不只同喜,也會與我同悲。
有部電影叫「不再讓你孤單」,甫看見戲名就怔著了。在愛情裏,這是很重要的承諾。

2014年11月20日星期四

倒數--開窗

平常睡時,習慣開音樂,但這陣子,故意不聽音樂,好好細味室內的靜謐;打開窗,聽風——秋涼,風有時是冰的——入夜後還聽得見不太遠的海浪。很快,這些成奢侈。


2014年11月14日星期五

倒數

刻意打開窗,聽著風,倒數。
甫開始,已知這地方不由我們擁有,我們只是過客,只要住上二、三年,或者三、五年,我已很滿足,就像平時很省的,偶然來一次奢華的旅行,獎勵自己。
然而,這地方對我們很有意義,那是正式屬於我們的空間。所有傢俬都是我們選的,那份張羅,現今歷歷在目。雖然會遷往相若的單位,但感情已不同。

2014年6月3日星期二

無大志

不要想人生是什麼,不要想應該怎樣過,旅行的時候,只想想今天該去哪兒玩、吃什麼;在平常日子,想想該穿什麼衣服、怎樣搭配,或者看電視,戲劇、旅遊、煮食⋯⋯什麼都好,不要艱深的思考。
偶爾只顧念生活瑣碎,淺薄有淺薄的快樂,腦袋可以輕一點。

2012年6月16日星期六

跟自己低語

矇矇矓矓之際,意識自己一人在這個小小空間,賴著。有很疼很疼我的人,以為很愛很愛很愛我的人,不過都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到頭來,都是自己一個人。

2012年4月8日星期日

讓我照顧你

很喜歡商業電台一台的節目「久久久,但願人長久」的節目。很奇怪,為什麼一些話,兩個人的時候說不出口,反而能公開在電台講出來。然而,即使我這個第三者,聽到的時候是感動的。
「讓我照顧你。」
許多次,男子在電台向女子這樣說。照顧一個人,是很大的承諾,今時今日,聽說有這種擔當的男子很少,男子敢於透過電台公開許諾,重量猶如撞鐘,耳邊暈眩。
今天的女子,早被教誨及早懂得要有獨立能力,但心坎相信有此能力之女子仍希望有人會對自己說「讓我照顧你」,因為那代表有人會分擔自己的負擔,有麻煩時不會走開,自己不會遭丟下。
有次「但願人長久」重播一段男向女求婚的聲帶,旁人都感受到他們的歡樂,但原來男已去世,節目播出聲帶是鼓勵女振作,好好活下去,不要憂傷。我按不住眼淚。

2012年4月7日星期六

盤點自己

朋友來郵,分享盤點自己,丟掉大堆舊物,包括二十三年前四月至七月的文滙報,三十年前的號外,二十來好友寫來的鼓勵和所有書簽。

二十三年前,那是一九八九年;當年的四月至七月,是當代中國人無法忘記的最動盪激昂的歲月。最近,傳來大陸可以討論六四、替胡耀邦平反的聲音,儘管可能是試探,但熟悉中國的人說是能夠試探,已代表改變。

朋友那時在《文滙報》工作,那時的舊物,對他的意義毋須多說。如今他連這也捨下,他盤點自己的決心也很大。

剛巧我也逼自己清理舊物,要麼快快丟掉,要麼捐出不要之物。和朋友一樣,打算搬房是觸媒,內心多少知道積了很多東西,不去掉,無法騰空迎接其他,尤其清空、留白本是人生之道。

和朋友相比,我不決斷﹣﹣都有名叫,婆仔嘛。(謝謝朋友包涵。)

儲下來的物件,因為有回憶、因為有紀念價值、因為是好文章、因為相信能想出再用之法,使之不成為垃圾......

但日益察覺不能這樣下去,否則搬家的時候是拿自己開玩笑。何況覺得自己在一些事情「塞」了很久,要變,只能靠自己,不能指望或倚賴其他人,不然時光飛逝,很多年後仍在原地老樣子。

盤點自己,說得真好。我要狠下心,盤點自己。

2011年7月3日星期日

好天星期日

下了好幾天雨,今天天空較昨日更藍,可惜我在家也要工作,不然無法出差,不能在出門前完成工作。不能享受晴天下的大自然,委實可惜。出差因而也成了透氣的空間。久不久要在家工作,有時懷疑我是不是工作狂,但實在有些工作難以在公司做,因為總有形形色色的事務,不能專注。

2011年4月26日星期二

見與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裏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裏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裏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這首詩因《非誠勿擾2》而著名了,查其名是《見與不見》,起初人說作者是倉央嘉措,後來有人更正說是扎西拉姆·多多,詩的原名是《班扎古鲁白瑪的沉默》,與愛情沒關係。有人還找來與《見與不見》相關的文字放上網。網上的東西彼此抄襲,要考證要費一些工夫。但管它哩,《見與不見》一定叫人想起愛情。相見爭不如不見,但不見,對方又默默癡癡等待的模樣,不知見還是不見,唯有發怔。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說到心坎裏。怕失去,不如沒有,不如想著自己不會有,有天失去,不過打回原形。

2009年12月26日星期六

被淘汰

朋友在科技時代如魚得水,影像、文字.....各式武器,用得得心應手,可能在網上找到新機會,年輕同事更不在話下。只是我,凡事慢過人,看部落之簡陋已知一二。到處都是印刷媒體沒落的消息,我這個只懂寫字的人,怕也很快遭淘汰。日前跟朋友說,十年吧,現在看來,我太樂觀,可能只有數年。然而,互聯網也要有內容的啊,懂科技又言之有物的人處境最佳,我這類一定是下下。然而,看見數字和科技就頭痛,半數腦細胞自自然然關合,別過臉,可以休矣。

2009年11月7日星期六

中女的希望

65歲的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與43歲會計師兼公務新星麥嘉軒(張國榮外甥女)傳出婚訊,是熱爆香港的八卦新聞。雙方年齡相差22年,而且麥嘉軒外表年輕,與劉遵義站在一起,相距很大,不過,管他呢。
以前,夫妻年紀相差大,多數是大陸女子嫁香港男性,後者在港任職低下層,難娶妻,唯有北上,兩人年齡隨時相距二、三十年;近年,相差二十歲的一對在中上階層也漸見多起來:梁錦松和伏明霞、羅慧娟和劉志敏、劉遵義和麥嘉軒,當然還有李澤楷和梁洛施。至於楊振寧和翁帆,已成記錄,恐怕難有人打破,寫得一手好散文的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陳之藩愛上年輕30載的繙譯系副教授童元方,相比之下,要拜下風。
BBC著名的國際新聞記者及編輯John Simpson,第二任妻子Adele Kruger較他年輕十九歲,兩人的兒子在九六年出世,John Simpson在六十一歲再當爸爸。
一般來說,女生希望男生較自己年長數歲,漸漸,相差十年也接受了,如今相距二十年也不是一回事了。單身女子的婚姻大事叫社會著急,現在看來,既然同齡男性叫人「揀唔落手」,不如看看離婚男士,或者有合意人選。坊間有個所謂幸福婚姻算式:男人的年紀除二加十,就是理想妻子的年紀,所以劉與麥是佳偶。男士離婚,約是五十歲左右,除以二加十,即是三十五歲,是中女的標準年紀,還不是絕配?Bingo! :P 應可以假設,較年長的丈夫會特別愛惜較年輕的另一半,尤其若有第二段婚姻,理應更懂如何維持。雙方都受過良好教育,有一些人生歴練,該更懂得互相遷就和給予空間吧。
離婚率高的年代,外國早有人指出,女性的擇偶目光不應只限於從未結婚的年輕單身者,離婚男士也應撥入市場之一。這樣看來,中女的擇偶市場大很多呢,決心找伴的人,加油!

剩女三級制

藍海寧的文章,勁爆笑。心情不好的時候定要看。


婚宴中,一桌十二位女士,只有四人已婚,未婚的A姐嘲笑自己是「剩女」。此名詞一出,大家爭相發表意見。「大家知道嗎?剩女也有三級制啊!你知道自己屬哪一級嗎?」幽默的B小姐笑問。

「三十歲前,我們屬於初級剩女,大家仍然覺得自己條件不俗,不愁找不到好歸屬,所以在這階段,我們的稱號是『勝鬥士』。『勝』是勝利在望的勝,不是性愛的『性』,大家的腦袋放乾淨點。

「三十至三十五歲,我們升級成為中級剩女,此時大家正為事業專心拼搏,無暇尋覓理想伴侶,單身好男人買少見少,是以我們的稱號改為『必剩客』。

「三十五歲以後,我們晉升為最高級別的特級剩女,大家已不需要男人或丈夫來肯定自己的價值,所以位列仙班,封號為『齊天大剩』,等閒庸俗的世男不得接近。」

眾女聞言,爆笑不絕。

「我有不少女友人都是 S M S 一族:Single(單身)、Married(已婚)、再Single(單身),回復單身的她們,不知活得多逍遙快活。」C小姐說。

「與其被『剩男』拖累,我寧願嫁給工作、房子、車子與珠寶首飾好了。」這是D小姐的心聲。

上述四位剩女都擁有高學歷、高薪酬、高智商,長相不俗,她們不是拒絕愛情,只是對男士、對婚姻沒足夠信心,因而寧願獨善其身,也不要委曲求全。

究竟「剩女」是被製還是自製?這可能是「有雞先還是有蛋先」的同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