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9日星期二

蘇格蘭


在愛丁堡讀書的朋友說,愛丁堡的風很大。前年十二月造訪,自此鑄下對愛丁堡冬天的記憶:寒冷、天空是暗黑的,不可愛,說起都搖頭。
二月十日去蘇格蘭參觀、上課,大學的人已告誡,蘇格蘭天氣多變,宜帶雨傘。當天乘巴士北上,英格蘭一直放晴,豈料甫進入蘇格蘭之境,立即濃霧包圍,抵達酒店後,當地人說星期六甚至當天上午的天氣都很好,我們運氣不好,到埗後就變樣。
然而,數天後天氣開始轉佳,太陽露面,天空澄藍。從愛丁堡去Glasgow,經過一個湖,照片拍出來後,顏色更斑斕。
終於看見愛丁堡的藍。

2008年2月18日星期一

星期日愉悅


昨日整天在宿舍,早已決定今天若天氣好,一定要出外走走,最想去大草地散步。果然繼續放晴,於是去Saltaire。
Saltaire是世界文化遺產(World Heritage Site),建築物保存很好,紡織廠已改為畫廊、書室、餐館的文化聚居地,距Bradford只有十多分鐘的火車程,可以悠閒地消磨半天。隔鄰是個大公園,陽光普照,風又不大,最好是散步。數個印巴裔的女兒由爸爸帶著,在草地踢足球,令我想起「我愛碧咸」,莞爾。
一面走,一面暗嘆:看,這兒沒有「不准踐踏草地」的牌子,香港卻是周遭都是,草地用來觀賞,不是感受。為什麼會有這種思維?是因為怕太多人踏草地,會令綠草死掉?然後帶來一連串的「麻煩」:遭代表你我(真的代表我們嗎?)的議員質問為什麼管理不善?為免麻煩,還是不准踐踏好了。於是,還有公園內不准踏單車、不准放風箏、不准追逐、不准.......公園究竟建來做什麼?
去年十月,去鑽石山的南蓮園池,因是傍晚,要用慢快門,朋友遂用腳架架著數碼相機拍照,一副腳架是座枱型,最多長一呎,另一副不超過三呎,管理員即阻止用腳架,解釋因曾有老人家和小朋友遭腳架絆倒受傷,於是不准用腳架。天呀,這與削足就履有何分別?況且那時我們周遭無人,腳架會絆倒誰呢?
我看見,園內很多通道不准內進,遂問為什麼,管理員說,因為通道通向魚池,怕有人失足或丟垃圾,於是有此安排--魚池不是想人看的嗎?

2008年2月17日星期日

英國人煮食

老師說了個有關歐盟的笑話,記得部分:天堂版歐盟是,由瑞士人管理,法國人煮食,德國人負責機械;地獄版歐盟是,瑞士人做情人,意大利人管理,英國人負責煮食。眾人哈哈大笑。
英國食物,多年來最多只能獲點評平平無奇,數年前,法國前總統幾乎因批評英國食物而引起外交風波。朋友從香港遷去倫敦大半年,提起英國餐館就滿肚怨言,謂簡單如三文治也不能找到間好吃的--順帶一句,我看見Starbucks把糕點用微波爐叮暖,然後用紙碟盛載給顧客,覺得這是有恃無恐展示如何對食和顧客毫不尊重--但很奇怪,英國食物儘管遭取笑了不知多少年,但英國人似乎很愛煮食,每天中午有節目邀專家教煮食,又邀請自創食譜的觀眾上鏡示範,而且節目主持是俊朗的年輕男子,節目的收視應不錯吧。晚上又有煮食比賽,形式像美國的「飛黃騰達」的淘汰賽,由名廚任評判,參賽者緊張之情,像面對什麼人生大關口,他們的自我繫於一碟菜或一道甜品。
是否他人取笑,令英國人發奮圖強?多虧Jamie Oliver振奮士氣?可是,任憑民間努力,英國食物仍未令人改觀。然而,對英國食物諸多批評,又是否有些不公平?德國的食物也不見得誘人,想起大豬手、酸椰菜就有點倒胃,但德國香港熱狗委實可口,勝於英國的fish and chips。

雪下民居


也是二月二日。跑去宿舍另一面向,看雪下的民居。

嘩!

我可以毋須他人幫助,把相片放上部落,委實和二月二日看見雪景一樣興奮!所以縱使有點眼睏,又打算明天出外,都不得不寫。
我知道,此事對很多人來說,不費吹灰之力,但對一個科技盲來說,卻是深感自豪的事。
花了大半晚,一個人研究怎樣把相片存進電腦,都不成功,卻又同時怕我亂按電腦鍵,會弄壞或丟掉物主的檔案,頗感忐忑。後來同學幫忙,確定全部相片存檔,才敢用大學派的電腦摸索,竟然給我儲存相片,更能成功把相片登在部落上,這不是鼠年第一個驕人戰績嗎?當然還有很多東西要續摸索,例如怎樣弄得美觀一點,這要一步一步來,不要取笑我。不過,即使取笑我,我也不介意,因為我已做了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

二月二日,一覺醒來


噢,昨夜下雪!
雖不像聖誕卡般美,但遍地是雪,有股出奇的靜謐。
可是,早上十一時許出外時,雪開始溶化,城市變回棕色。
一月三十一日下午,天空飄下軟綿綿的東西,不是雨點,只好猜是雪。老師說是。但那傢伙飄至地上或建築物,就瞬即化為水。
有一天早上在廚房弄早餐的時候,以為下大雨,卻聽見冰粒敲撞玻璃窗的聲音,走近窗前,看見窗沿積雹。
近日放晴,常給陽光誤導,其實不是很溫暖,應只有五度左右,幸好沒刮風。日落後就知冬天還沒離去,手指和腳板很快冰冷,半夜還有霜。

2008年2月9日星期六

幾度生活

一月十二日,來了一個氣溫只有幾度的地方,夜裏會降至零下。而且這地方的風很大,若是陰天或者入夜,且還下大雨,真是要問一句幹啥。若由我選擇,一定不會選在冬天來英國。

不過,既來之,則安之,一直很想看歐洲的春天,現在就可以目睹了。渴望看見花兒甦醒的春意。

在Bradford走動時,不禁嘆道,料不到很久前在德國Freiburg的生活,是今天的預習﹣﹣當然,Freiburg漂亮得多﹣﹣不會因為商店五時半關門而嚇一跳。九至五是工作時間,若商店在五時半關門,人怎能買日用品?在星期六購置一周所需?我寧願星期六去鄉郊或其他城市遊玩。

入黑後,在街上走動的人少,在市中心,六時像是香港住宅區的十時、甚至十一時。

老師說,十五年前英國有法例禁止商店在星期日營業,現在已沒有,因此有些商店如常營業,主要是印巴裔人開設的便利店,穩守英國超市首位的Tesco,更標榜七天營業。

文化震盪

在香港不取膠袋久矣,來到英國,看見超級市場、商店職員派膠袋派得理所當然,顧客也取得順理成章,那種不習慣,大得連自己也感意外。雖然香港一環保團體說,他們不是反對膠袋,而是反對濫用膠袋,因為膠袋防水、耐用,確實實用,只要善用就可,然而,取膠袋已萌生罪咎感,現在去購物已帶膠袋,最好是背背囊。英國人,很多方面有公德心,偏偏對膠袋視若無睹。還是德國好,最少十年前已不派膠袋。第一次去德國超市,不獲派膠袋,在超市遍尋膠樽飲品不果,心內嘀咕:這國家未免嚴格得可以。可是,不久已染上本地人的習慣,若打算去超市購物,必定背大背囊,至今不變。

香港環保袋普及,當然也衍生另一種問題:每個家庭都有太多環保袋,而且較膠袋更耐用,積壓的情況更嚴重。英國會否出現這情況?

今天去郵局取包裹,要付五十便士。是另一個不解:送信時我不在宿舍,故此郵差留下字條,著我去郵局領,怎麼我要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