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拓

顯示包含「老竇和老媽子」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老竇和老媽子」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9月6日星期三

遲到

媽咪,說出來肯定您不相信,現在我的居所離公司更遠,走路及車程合共要一小時十五分,但我竟較以前早回公司。
舊居去公司,小巴及地鐵,三十五分鐘左右,我卻常在三時半或之後才返到。現在,可能因住得遠,想早些下班,所以早些返回公司。同時,因巴士是十五分鐘一班,所以算好時間才出門口。幸好不是在繁忙時間上班,很少塞車,上班時間能估量。回家則難,已向巴士投訴巴士班次不準,新巴沒有app報巴士到站時間,試過等了二十五分鐘才有車,氣死我。
白天我步行去巴士站,通常預留十五分鐘,以免巴士早開車,我就要等十五分鐘。晚上我乘巴士後會轉巴士或小巴,雖然只坐一個站,但我下班通常是十一時後,沿路較靜,還是轉車好了。若Damjan在港又有空,他會來接我,我就就不用轉車,除了因有時等車時間足夠我步行回家,還因一起在晚上靜靜的環境步行回家,是我們很享受的時刻。
我們的家現有夠大的客房,屋苑有自己的大公園,您落樓下坐坐、散步很方便,我多麼想您能在來住一、兩天,可當度假。您在舊居樓下公園運動、散步的情景,我仍記得很清楚,你的說話、樣子、表情,我們的對答,您的聲線,我腦中仍是清晰可聞。
Posted by 張拓 at 上午3:30 沒有留言:
Labels: 老竇和老媽子

2017年9月2日星期六

舊居

不在506住是好的。今天再返去,也不用回舊居,僅重臨我們以往常同遊的新蒲崗,在酒樓點媽媽愛的點心,吃著牛肉球(若吃不完,老媽子最愛帶回家當餸),我依如重新經歷和媽媽以往飲茶的時光。
她每周最少光顧的理髮店,洗頭加價了,現要六十六元。我常取笑媽媽豪氣,要去髮型屋,我這個有工作的,倒在家自己洗。除了因為有髮型師傅吹頭,省了她的工夫——是的,媽媽的名句是「個頭最緊要」,還因上了年紀後,曲頸垂下頭臚對老 人家是不舒服的。
媽媽的步伐日漸遲緩,左右膊因背負重物而高低不一,每次看見她的背景就要擁著她,讓她知道,總會有我,無論我的力量多微弱,我都會奮力照顧她保護她,她毋須擔心。

Posted by 張拓 at 上午4:50 沒有留言:
Labels: 老竇和老媽子

2017年7月19日星期三

再見媽

在超市,抬頭見一個近七十歲的嬸嬸,瘦削,短髮,左眼皮塌下,恰如我的母親。
媽媽左眼動了白內障手術,故眼皮鬆下來,愛美的她常不滿外貌變得如此。
嬸嬸挑生果,我眼內即泛起媽媽在超市享受購物樂。媽媽未必真的買,「家裏都有,吃不完」,但光是在店內逛逛,把物品掂起量量,已夠她樂。
媽媽身型原較我略大,晚期身體像收了水,後來摸她,肌肉鬆泡泡,然而皮膚仍然好白滑。每次我讚她皮膚滑,臉上有皺紋得來是那麼美,老來皮膚像她就好了——半講真話半哄她開心——她總愛「咀蔑蔑」,斜瞄我一眼,表情就是說:你就想!
小時候,每逢我說有什麼長得像她,若她覺得眨低了她,例如我眼睛小,她就會糾正:你似你老竇!


Posted by 張拓 at 上午2:04 沒有留言:
Labels: 老竇和老媽子

2017年6月28日星期三

最大的安慰

每天看見媽媽一臉笑容的相片,即使當天過得不怎麼樣,都有力量撐下去。
Posted by 張拓 at 上午3:18 沒有留言:
Labels: 老竇和老媽子

2017年4月7日星期五

媽咪,您聽到嗎?您在天上好不好?

去觀塘找會織補的師傅,在市政街市,看見一個個嬸嬸婆婆曲著腰、微彎向前向攤檔老闆問價,我彷彿看見媽媽,媽媽以前就是那樣在檔前挑選餸菜,好好照顧我們。
每天早上我洗杯的時候,心愔媽媽以前每天也是這樣子吧。每次摘菜,我一邊摘,一邊想,若是媽媽摘菜,這些菜一半她好可能丟掉。
上帝,請你好好看顧我媽咪!讓她和老竇在快快樂樂在一起,在你懷抱享有永生!
Posted by 張拓 at 上午4:03 沒有留言:
Labels: 老竇和老媽子

2016年11月7日星期一

仍要喊媽咪

大個了,各方面看來都是,但內在的我卻依舊是那個惶惶的小孩,常常不知如何。
雖然不是獨生,但我的感覺卻如獨生兒,自小孤獨,從沒安全感。
不過,我有父母,他們是我最大避風港,從沒想長遠。然而,老竇離開,突然,媽咪也走了,我失去所有庇蔭,我又再是那個惶惶小孩。人生不可知,現在更覺茫然。
我多麼渴望聰穎的媽媽可告訴我應該怎樣做,讓我不害怕。

Posted by 張拓 at 上午1:06 沒有留言:
Labels: 老竇和老媽子

2016年9月26日星期一

慟

知道這感覺嗎?眼淚可以不停,每次抽慟,鼻子先酸,然後牽動喉嚨。
這是我喉嚨數月來都不舒服的原因嗎?
Posted by 張拓 at 上午1:49 1 則留言:
Labels: 一個人發呆, 老竇和老媽子

是,今年夏季過去了

九月二十一日,舊曆八月廿一,風明顯大了,以往風往往在窗梢前停下,總要伸首向外,才感到風在起舞,我常嘮叨為何風不走進內。八月廿二是秋分。
這晚,風把涼意送進屋來,清楚宣告紛紛亂亂的夏天過去了,我好應該放下哀慟--我知道老媽子定會說--若她能對我說話--「有什麼好喊?」
死,她不怕,老了就會死,只是我忌諱,我不捨得。在醫院,我問她怕不怕,那個字自覺挺難開口。臥在床上的媽聲線雖較累,一如平常:「有什麼好驚?」她以前罵我:「鬧你咪鬧你,駛擇日子呀!」聲音響亮。
以前和媽不親密,在我家是嚴母慈父,罵我的是她,疼我的是老竇。以前羨慕其他家庭母親和女兒逛街,這在我家是罕有的。我十歲吧,她搖動會作聲的公仔叫我起床,極罕有地流露了其他母親常見的慈愛;但幾次後,她放棄了,因我太賴床。在我更小的時候,有天下極大雨,她放工後來背我放學。我返小學下午校,幾乎從無記憶有人來接放學。那晚天色黑沉沉,我伏在媽媽背上,難以相信媽這樣寵我,連綿滴答,至今清晰可聞。
媽常帶我飲茶,大抵因我最小,最有空陪她,小學周六上午去徒置區的地踎茶樓,中學去新蒲崗酒樓下午茶,兩個地方,一個清拆已久,另一個已變成老人院。去新蒲崗那次,我餓過饑,吃下東西不久就胃痛。
朱自清有他爸爸的背影,我有我媽媽的背影。高中,我和姐姐住沙田居屋,除了每周回家吃飯取食物,媽有時會帶著餸菜、湯、生果,和我放學後去學校附近的酒樓飲茶,然後我乘巴士回家。學校離老家不近,媽挽著一袋二袋,我跟著她,看她慢慢步上樓梯和小斜路。有時她來沙田探望,也是帶著一袋二袋,離去時縱已放下重甸甸的食物,送她巴士站,望著她蹬上小斜路,生了六個孩子的臀部,緩緩扭動,媽媽有點年紀了。若見她辛苦而叫她不來,她定斷然拒絕,說沒什麼。
十多廿年前和媽媽去日本旅行,看見她後腦給座椅壓扁了的頭髮,那是第一次我覺得媽媽老了,是時候我照顧她和老竇。
為什麼今天我才記起這些片段?不是一個月前?
小時候她常說:「生你最辛苦!」她肚上長長的疤痕是我造成。她想過不要我,因為追至第四胎是仔後,之後是女,再來的嬰孩「無咗」(我猜是夭折),到我。我不知道不要我的意思是什麼,是墮胎還是棄掉?只知我幼孩時看醫生,媽媽也會說,醫生說我好得意,勸她不好不要。小時候,所有人都說我好得意,個個人都要捏我臉珠,幼稚園的陳老師很疼我,把我放在她膝上坐。
我工作一段日子後,不自覺地爭取媽媽的認同,讓她知道我為家庭做了很多,對她很好。
我記得,上小一的第一堂中文是「山,高高的山;海,大大的海; 山和海。」我回家背給媽媽聽,以為是很多字,我能背出來,很驕傲。那時候我們要打地舖,睡在地蓆上的媽媽,側著頭看著我,笑了。






不捨得,她走了,只剩下我一人。
Posted by 張拓 at 上午12:26 沒有留言:
Labels: 老竇和老媽子

2016年9月24日星期六

疼我的人走了

最疼我的人,只剩下一個。他不在。我一個人。
Posted by 張拓 at 上午2:07 沒有留言:
Labels: 老竇和老媽子

2016年9月10日星期六

不如說媽媽陪我

周末,活動不外兩項:探媽媽和做家務。
慣常周六起床,磨蹭一會才去老家,以前常和媽喝下午茶,吃不完的食品就帶回家作晚餐或翌日醫肚。媽平日多去最近居所的酒樓,故我刻意帶她去區內其他酒樓,令她嚐新--她愛飲茶,只是為了省錢才去屋邨酒樓,只愛在區內活動,連去尖沙咀都嫌遠,當然另一個理由是不想我們花錢,因她知道在中環或尖沙咀用膳花費高得多。我們知她愛美食,想她吃得好一點,就要加倍勁說不麻煩、坐的士來往、可嚐特別菜式、我們有優惠、我們有事想慶祝.......,要千方百計哄她出外。
新蒲崗與我家屋邨相隔一條馬路,光是中式食肆也多很多,故我和她去不同酒樓。街坊說過在哪間酒樓的蝦餃很美味,就和她去,滿足她的好奇心,也好讓她能和街坊「交流」,不用覺得被比下去。我媽媽就是這樣,人家說得多就想試,若不捨得,也不會著我們帶她去,我們要揣摩她的心意。
九龍城的美食更多,也是媽可接受的距離,故我也不時和她去尋美食。清真牛肉館的牛肉餅,媽久不久心思思想吃;雞絲粉皮也是她鍾愛食品。
吃罷在區內逛逛,我極享受。媽媽精明,逛超市街市,對各式物品售價過目不忘;在街市,她凝神選擇撰蔬菜生果,可惜我沒承傳她這方面的天份。
當她開始嚥不下,易嘔吐,我們少了去飲下午茶,我多去買點心回來,讓她在家慢慢吃。
媽媽好口味,懂挑優質貨,卻常為了省錢而節制購物樂,即使我們已長大,給她家用。她自有其樂:「睇吓,唔買都好!」媽媽得意洋洋的笑容,又再在腦海閃現。
所以每逢和她逛街,只要她想要--或我觀察到她想要,我付鈔,讓她盡嘗購物樂;讓人看見,相信會令她有面子,尤其在街市,都是老街坊,人人相互認得。
當我們和印傭「一抽二褦」回家,令我的周末有重甸甸的快樂。
回家,與其說陪媽媽,不如說媽媽陪我。
今天是我不能再見媽媽的星期六。





Posted by 張拓 at 下午6:38 沒有留言:
Labels: 一個人發呆, 老竇和老媽子

2016年9月7日星期三

碌柚 黯然

中秋,慣常把碌柚帶回家,因媽媽愛吃,今天再見碌柚,發獃,黯然,沒人可送。
中秋,是團圓,但今年,少了補不回的一夬。
Posted by 張拓 at 上午2:17 沒有留言:
Labels: 老竇和老媽子

2016年9月6日星期二

超可愛媽媽

媽媽十八歲來港,原因很酷:她不想嫁人。
「那人來村工作,矮過我!」在鄉下,二十歲不結婚是老女,家中長輩著她嫁,但她不允,嫌那人是粗人,村內一個走水貨的人跟她說去香港好,有工作,於是媽決定來香港。
她連鞋也沒有,好朋友送她一雙。於是,蔡麗華一個人來了香港,那是一九五一年。
假若冒險性格有遺傳,我那一丁點定承襲了媽媽。
我媽真酷。
五女一子,長女還有重疾,在重男輕女的年代,媽的壓力定必很大,聽過十分多閒言閒語。我家雖窮,但我從不覺匱乏,可能因我年紀最小,幼孩懵懂,我卻更深信是媽理財有道,靈巧的心思補足了金錢的繃緊,她能變出戲法。
聖誕節的聖誕大餐,小孩渴望卻知不可能,所以當我打開紙盒,看見媽媽為我們自製的聖誕大餐,有花生,牛扒........我開心得嘩出來,那是我至今最回味、覺得最豐盛的聖誕餐。那時我們住在東頭村第五座四樓三二七室。
我媽聰明。她旁觀別人煮菜,然後自行揣摩,就弄出一道道天下美味:蘿蔔糕、菠蘿生炒骨.....我們吃得滋味,媽最開懷。長大後回家飲湯,我一個人喝了半煲,媽笑著「輕責」:「撞鬼你,飲咁多,個肚唔脹咩?!
我媽好品味。她選的衣服今天看來依然不落俗套,時尚耐看,看看她的婚紗。和她逛街,她選的衣服往往是最貴一件,因為料子、款式最好。她會因不想我花錢而說不買,但眼睛依然盯著,便宜些卻較次的,她不會要。「我不要阿婆鞋!」為她選舒服的鞋子,她嫌款式老套,嫌棄是阿婆鞋,我的媽呀,你不也是步進阿婆的年紀嗎?她告訴我,年輕時最愛看人家穿的鞋,她最愛睇鞋,去鞋舖試穿,也開心了一頓。每次我買鞋回家,不論是何款式,即使是三寸高,她都會試穿,嚇得我們連忙伸手攙扶,她會得戚地說; 「好高(跟)咩!」因為她年輕時去街穿的鞋子二寸半高,平時穿的鞋也要有一寸左右高,指平底鞋不舒服,她用手指比劃:「有少少踭,才會好睇,好行。」
我媽與眾不同。她另一句名句:「我最緊要個頭!」其他七、八十歲的婆婆,大都留齊長度的頭髮,戴頭箍,但我媽從沒有此「阿婆頭」。她每周最少去髮型屋洗頭一次,按時電髮。她不肯戴帽,因怕「整亂我個頭!」--我媽媽超可愛。
人家是嚴父慈母,我家卻是嚴母慈父,我感受尤深,因老竇最疼我,故我較黏老竇。老竇在外辛勞, 家事全由媽管理及決定。他倆讓我們自由發展,讀書選科全由我們決定,「讀到就讀」是媽的態度。工作久了,有自己的家庭,深深體會多照顧一個人都不容易,媽以前工作之外,還把全家照顧妥貼,十分厲害,我多次向她表示欽佩,自愧不如。
我由衷覺得,我們眾子女,都不及媽媽。媽媽也是全家最美。
回家,與其說陪媽媽,不如說是媽媽媽陪我。我對她的依戀日深,不知哪裏有這樣了不起的媽媽。

她常說生我最辛苦。她本不想再懷孩子,生我,腹上留下約一呎的疤痕,是我們確鑿的紐帶。
老媽子以前容或和老竇吵架,但性格強的她, 心裏原來深藏傳統的溫柔, 願望是和老竇重逢, 多少次問她, 她堅定的點頭叫我驚訝。只要能令他們在天堂重聚, 無論什麼, 我都會盡力。


Posted by 張拓 at 上午3:30 沒有留言:
Labels: 老竇和老媽子

想找已無人

今天下午雷雨,看著厚厚的一層雨,閃出要打電話給媽媽,著她小心,不要出街,旋醒起,媽媽已不在,我很想打這個電話,卻已不知可打給誰。
Posted by 張拓 at 上午3:01 沒有留言:
Labels: 老竇和老媽子

2016年7月24日星期日

你唔使返工咩?

每天去醫院,媽媽總愛問:「你唔使返工咩?」
她已弱得只能臥床,我只能從她的眼神才知道她有否在聽、是否明白;她每天只說很少話,大抵是累得無力。然而,她仍問:「你唔使返工咩?」
聲音低低的,疲弱得已難令人相信昔日她充滿權威的啜子--同一句說話,不同的語氣,不同的聲調,會給人不同的意思。媽媽一直是家裏的話事人,老竇總讓她決定--老竇樂得少理家事,也就讓她決定了,雖然老媽子確實是全家最聰明的一個,我們子女都全及不上她。
她每天這樣問我,是否我給她的印象是,工作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我平日太忙碌嗎?抑或她擔心我會丟工作?無論哪一個原因,都是叫我心痛的。
是的,年少時,每逢過年,能喊句「我要返工」就逃過年復年的禮節,那時真有吁一口氣的得意。要到近年,年紀長,才懂珍惜。
幸好近年我回家的次數多了。
返工,在上一代人心中是挺重要的,那是負責、交帶的表現。不過,這一代打工仔會說,負責、交帶未必是上司或老闆重視的質素。
Posted by 張拓 at 上午3:03 沒有留言:
Labels: 老竇和老媽子

2016年7月1日星期五

走喇

臥在床上,媽媽大部分回應是點頭或搖頭,然而入夜後,她還是堅持,用裊弱的聲線緩緩道:「走啦。」那不過是八、九時。
對香港人,這個時間才是當旺,但媽媽在港住了逾半個世紀,仍是不喜「夜返屋企」,怕黑。於是她也愛趕我們走,擔心我們會「夜返屋企」。
留多會,無非想陪她,她就會說:「夜喇!」要跟她細意分析,今時不像以往,工作多年也是夜歸,早已習慣,況且是地鐵轉的士到家門前,住處幽靜都不怕,才令她不再下「逐客令」。
「走喇!」十多年前,老竇也這樣說。老人家永遠擔心子女安全,不管子女已多大。
Posted by 張拓 at 上午2:41 沒有留言:
Labels: 老竇和老媽子

2016年3月31日星期四

特別的媽

我的媽媽是世上最特別的母親。其他母親聽見子女打電話問候,若非定必也大多一陣心甜,即使只是閒聊數句,也覺安慰。
惟我老媽子每次都是不耐煩地「乜事呀」,沒事不可打給您嗎?
若剛巧她看電視--也不是剛巧,她最愛看電視,我卻不看電視,故晚上絕非打電話給她的好時間,因為她會嫌「阻住」,心神都給電視機吸去了,聽不進任何說話,更不會留意打電話來只是舉動作,實質希望她感到關懷。
「就是想聽聽您的聲音呀!」只要她的聲音有中氣、瞭亮,就知道她有精神,即使被冷待或責罵,也都放心了。
Posted by 張拓 at 上午1:42 沒有留言:
Labels: 老竇和老媽子

2015年12月8日星期二

愛是什麼

愛一個人,想令他/她開心,所以會瞭解其喜惡,做能哄他/她歡喜的事。
以為做了很多,也以為經年累月,對方多少會感受到。怎知一天,費盡心思的,對方不覺什麼,反而重視我最抗拒的方式。
Posted by 張拓 at 上午2:53 沒有留言:
Labels: 一個人發呆, 老竇和老媽子

2015年1月31日星期六

生命

媽媽要坐輪椅了,令我更留意坐輪椅的老人家。有天,在商場看見一個坐著輪椅的婆婆,沒有人陪伴,隔了好一陣子,她仍是一個人,我忍不住問她有沒有不妥,幸好她說話清晰,不像看上去那麼弱。她說,外傭去了超市買東西,她在等她。幸好,差點以為她遭遺下了。
生命最後都有這天吧。剛出生時帶來朝氣的孩兒,最終會衰弱,期間可能要經過痛苦的歷程,那麼為何帶生命來世上?豈非要他們承受不能迴避的病和死?
Posted by 張拓 at 上午1:18 沒有留言:
Labels: 老竇和老媽子, 胡思亂想

2012年6月17日星期日

思憶

最疼我的人已遠去,零落的時候,格外思念。沒有人可比得上你。你的步姿、我幾歲大你拖著我逛街的畫面,為什麼宛如昨日。眼淚上湧,無法抑止。
Posted by 張拓 at 上午1:32 沒有留言:
Labels: 老竇和老媽子

2010年7月17日星期六

唔通賣甩你老竇?

傭工放假,姐姐帶媽媽返教會。我調侃她,返了教會數遍,又曾參加教會活動,會否信教呀?她很快的答不會,問她為何,「我信了耶穌,唔通賣甩你老竇?」那一刻,我強忍著,淚才不掉下來。
媽媽的脾氣不好(不幸,我像她),常罵老竇,老竇不快,不時說,她年輕時不是這樣,愈老愈脾氣差,但他因身為男人而忍讓,況且他知道媽媽辛苦。
上一代的感情是這樣的吧。爸出殯的一天,媽坐在靈堂大哭。我以為她早已看通生死﹣﹣看不開的是我而矣﹣﹣何況她剛強。
她知道,基督徒死後上天堂,若她上天堂,爸就只會一個人,她不想丟下他。
Posted by 張拓 at 下午9:46 沒有留言:
Labels: 老竇和老媽子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

關於我

我的相片
張拓
查看我的完整個人檔案

網誌封存

  • ▼  2017 (6)
    • ▼  9月 (2)
      • 遲到
      • 舊居
    • ►  7月 (1)
    • ►  6月 (1)
    • ►  4月 (1)
    • ►  1月 (1)
  • ►  2016 (18)
    • ►  11月 (1)
    • ►  9月 (7)
    • ►  7月 (2)
    • ►  6月 (4)
    • ►  4月 (2)
    • ►  3月 (2)
  • ►  2015 (12)
    • ►  12月 (1)
    • ►  11月 (2)
    • ►  10月 (3)
    • ►  7月 (3)
    • ►  6月 (1)
    • ►  4月 (1)
    • ►  1月 (1)
  • ►  2014 (10)
    • ►  11月 (4)
    • ►  10月 (1)
    • ►  7月 (2)
    • ►  6月 (2)
    • ►  2月 (1)
  • ►  2013 (8)
    • ►  12月 (2)
    • ►  11月 (1)
    • ►  9月 (1)
    • ►  6月 (2)
    • ►  4月 (1)
    • ►  3月 (1)
  • ►  2012 (13)
    • ►  10月 (1)
    • ►  8月 (1)
    • ►  6月 (5)
    • ►  4月 (3)
    • ►  3月 (3)
  • ►  2011 (12)
    • ►  12月 (4)
    • ►  7月 (2)
    • ►  4月 (3)
    • ►  2月 (3)
  • ►  2010 (29)
    • ►  12月 (1)
    • ►  11月 (1)
    • ►  10月 (1)
    • ►  9月 (6)
    • ►  7月 (9)
    • ►  6月 (1)
    • ►  5月 (4)
    • ►  4月 (2)
    • ►  2月 (2)
    • ►  1月 (2)
  • ►  2009 (31)
    • ►  12月 (2)
    • ►  11月 (4)
    • ►  10月 (2)
    • ►  9月 (2)
    • ►  6月 (9)
    • ►  5月 (2)
    • ►  4月 (4)
    • ►  3月 (2)
    • ►  2月 (4)
  • ►  2008 (45)
    • ►  10月 (3)
    • ►  9月 (1)
    • ►  8月 (4)
    • ►  7月 (8)
    • ►  6月 (3)
    • ►  5月 (7)
    • ►  3月 (11)
    • ►  2月 (8)
  • ►  2007 (22)
    • ►  11月 (5)
    • ►  10月 (4)
    • ►  9月 (4)
    • ►  7月 (1)
    • ►  6月 (1)
    • ►  5月 (4)
    • ►  4月 (3)

朋友

  • 無用居
  • 水駱駝
  • 松山千秋
  • 島居博思
  • 袁建滔‧泥內漢
  • 這雙手雖然小
  • I travel therefore I am

舊時的我

  • wander

縈繞低迴

  • Before Sunrise
  • Before Sunset

標籤

  • 老竇和老媽子 (21)
  • 一個人發呆 (19)
  • 傳媒 (16)
  • 電影 (11)
  • 時事 (9)
  • 英國 (4)
  • 音樂 (4)
  • 亂闖中東 (1)
  • 為什麼討厭公關 (1)
  • 胡思亂想 (1)
  • 英國,胡思亂想 (1)

眾樂樂

  • 匡智會回收玻璃樽
  • 耆妙人生

賞讀

  • 二戰華籍英軍
  • 張曼娟紫石作坊
  • 張曼娟新浪博客
  • 香港雜評
  • 俞琤

訂閱

文章
Atom
文章
所有留言
Atom
所有留言
「圖片視窗」主題. 由 Blogger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