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7日星期一

混淆視聽之國際學校學額充裕

香港要吸引外國人才,國際學校學額必須充足,否則有子女的家長不會攜眷前來﹣﹣這是商界向施壓的理由。政府遂羅列國際學校學額充裕(包括正在興建的國際學校計算在內),企圖證明沒有問題,但政府企圖把質與量混洧。

倘若政府興建國際學校,旨在吸引外國人才,那就要看看人家屬意的學校,是否有足夠的學額。是,香港有不少「國際學校」,但他們是專才喜愛那些嗎?「國際學校」也分很多級數的。有間「國際學校」,經常在電視賣廣告,而且在多區有分校,但我百分百肯定,該校絕不是人才心儀的學校。人才喜歡那些學校,官員不會不知,因為他們如果替子女選讀國際學校,都會選擇那些。

香港有質素的國際學校,不少學生是港人,據報在某些學校,比例高達五成至六成,他們「霸佔」了學額。為何回歸十一年,香港教育改革推行八年,國際學校的吸引力不衰?一個競選區議員的人,宣傳成功爭取在區內興建國際學校。當我在一個逾九成九居民是華人而且大部份是中下產的社區看見這張橫額,失笑後覺得諷刺。

本地家長(包括回流港人)對國際學校趨之若鶩,已令有商業頭腦的教育界人士開辦性質相近的學校,吸引有錢家長。本地公營學校是否不能做到國際學校那樣?為什麼?為什麼國際學校成為優質教育的標準?是否只有能付鈔的家庭,才能讓子女接受優質教育?難道窮孩兒不能享受優質教育?

我相信,本地公營學校不是註定次等,這全取決於校長,能否刺激學校的魄力。訪問過一所資助中學,其校長曾在一間九龍塘一間著名國際學校工作,他嘗試把後者的做法,取長補短,在學校實踐。我看過其課程及管理的資料,亦相信公營學校是打逆水戰,但不是毫無機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