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雨過後的星期六,藍澄澄的天。若去郊外,該是挺寫意。
收到一個email,學了句英文:gazing at the sun into the fading night
2010年7月18日星期日
歐洲學習
聽過、看過,總不及親自造訪,置身其中,方感震動。
五月去歐洲,拜訪多個傳媒機構。我們慣以印刷、電子區分媒介,但德國和英國的傳媒告訴我們,不論報刊還是電視、電台,都在探索、發掘科技締造的潛能,原初的媒介,慢慢變成一個多形態的平台,一個仍在探索無限可能的平台。報紙不再單純是報紙,結合了網站,呈現另一形態,並可讓記者與讀者有更直接的交流:記者寫blog、twitter(Sky TV要求所有記者有twitter,尤其政治記者!);電視,一個較報紙活動的媒介,也要借助互聯網、社交媒體、iPad的力量,加強滲透;報刊,亦設網站,搞video news,電視賴之取勝的影像,已不再是專有。
媒介的面貌不停變,記者面前的挑戰是,能否具備各種形態所需要的技能。以前,文字和影音,是屬兩類才華,但今天,記者若不是多面手,能否屹立於洪流?傳媒機構走多元、多形態,例如Die Welt,採訪隊伍中央化,按各部門需要供應合用的新聞資訊,不但減省支出,也能提高效益,將來的記者,怎樣才能符合需要?
傳媒管理人也有挑戰。管理人興高采列從科技找尋機會,也有責任顧及同事、記者的發展,協助他們應付明天的需要。曾造訪的傳媒均說,他們今天的轉變,其實數年前已開始籌劃。
互聯網的力量大,報紙不住下跌的銷量教文字記者心驚膽顫,猶幸德、英媒體展示,正努力向報紙注入新力量。一方面像Die Welt試驗不同版本,希望更準確捕捉不同讀者群的口味,另一方面,各報紙深信,只有高質素,才可與新媒體比拼,能吸引讀者付錢買報。所以,不管是英國的Financial Times、美國的Wall Street Journal、抑或德國的Der Spiegel、Die Welt、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簡稱FAZ),開拓新媒體之餘,皆指高質素、有深度的報道,是報刊的賣點。例行報道的開支,盡量減省,寧可把資源和人力投在獨家、重要和深度的新聞。這取向是對香港傳媒很好的提醒,無論平台是什麼模樣,都要有內涵。
互聯網或社交媒體予人有顛覆主流的力量,但造訪的媒體均說,對於user-generated的內容,必須小心核實內容後才決定使用與否,在一片熱之中,叫大家別盲目吹捧,先要想一想。
德國的傳媒文化與我們較熟悉的英國和美國很不同,FAZ由基金會支持,編採採集體領導,Der Spiegel 50.5%股權由員工持有,減少牟利壓力,恪守優質報道,與美國同行扭盡六壬爭取商業利益大相逕庭,但到頭來他們站得住腳,未免諷刺世情。美國傳媒飽受重創後,開始有人提出,是否需指望基金會或家族慈善團體打救,才能保得住新聞工作的獨立自主?
這次除了參觀多個傳媒,還能與中國駐外大使、領事見面,首次聽聞中國的外交方針,加入了「公共外交」的概念,不但需與當地傳媒搞公共關係,還加強對民眾工作,例如去函當地報章,冀望改變中國人在外國人心目中的形像。中國已出現新一代外交官,談吐不凡,與從前的一批很不同,這是令人欣喜的。
歐洲之行充實,無論在傳媒或對中國外交的認識,都增進很多,而且與很多久聞其人的行家見面。有關傳媒的未來、我怎能做好些,需深深思考,然後,動。
五月去歐洲,拜訪多個傳媒機構。我們慣以印刷、電子區分媒介,但德國和英國的傳媒告訴我們,不論報刊還是電視、電台,都在探索、發掘科技締造的潛能,原初的媒介,慢慢變成一個多形態的平台,一個仍在探索無限可能的平台。報紙不再單純是報紙,結合了網站,呈現另一形態,並可讓記者與讀者有更直接的交流:記者寫blog、twitter(Sky TV要求所有記者有twitter,尤其政治記者!);電視,一個較報紙活動的媒介,也要借助互聯網、社交媒體、iPad的力量,加強滲透;報刊,亦設網站,搞video news,電視賴之取勝的影像,已不再是專有。
媒介的面貌不停變,記者面前的挑戰是,能否具備各種形態所需要的技能。以前,文字和影音,是屬兩類才華,但今天,記者若不是多面手,能否屹立於洪流?傳媒機構走多元、多形態,例如Die Welt,採訪隊伍中央化,按各部門需要供應合用的新聞資訊,不但減省支出,也能提高效益,將來的記者,怎樣才能符合需要?
傳媒管理人也有挑戰。管理人興高采列從科技找尋機會,也有責任顧及同事、記者的發展,協助他們應付明天的需要。曾造訪的傳媒均說,他們今天的轉變,其實數年前已開始籌劃。
互聯網的力量大,報紙不住下跌的銷量教文字記者心驚膽顫,猶幸德、英媒體展示,正努力向報紙注入新力量。一方面像Die Welt試驗不同版本,希望更準確捕捉不同讀者群的口味,另一方面,各報紙深信,只有高質素,才可與新媒體比拼,能吸引讀者付錢買報。所以,不管是英國的Financial Times、美國的Wall Street Journal、抑或德國的Der Spiegel、Die Welt、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簡稱FAZ),開拓新媒體之餘,皆指高質素、有深度的報道,是報刊的賣點。例行報道的開支,盡量減省,寧可把資源和人力投在獨家、重要和深度的新聞。這取向是對香港傳媒很好的提醒,無論平台是什麼模樣,都要有內涵。
互聯網或社交媒體予人有顛覆主流的力量,但造訪的媒體均說,對於user-generated的內容,必須小心核實內容後才決定使用與否,在一片熱之中,叫大家別盲目吹捧,先要想一想。
德國的傳媒文化與我們較熟悉的英國和美國很不同,FAZ由基金會支持,編採採集體領導,Der Spiegel 50.5%股權由員工持有,減少牟利壓力,恪守優質報道,與美國同行扭盡六壬爭取商業利益大相逕庭,但到頭來他們站得住腳,未免諷刺世情。美國傳媒飽受重創後,開始有人提出,是否需指望基金會或家族慈善團體打救,才能保得住新聞工作的獨立自主?
這次除了參觀多個傳媒,還能與中國駐外大使、領事見面,首次聽聞中國的外交方針,加入了「公共外交」的概念,不但需與當地傳媒搞公共關係,還加強對民眾工作,例如去函當地報章,冀望改變中國人在外國人心目中的形像。中國已出現新一代外交官,談吐不凡,與從前的一批很不同,這是令人欣喜的。
歐洲之行充實,無論在傳媒或對中國外交的認識,都增進很多,而且與很多久聞其人的行家見面。有關傳媒的未來、我怎能做好些,需深深思考,然後,動。
2010年7月17日星期六
在Up in the Air看Up in the Air
今年出差的次數特別多,三月至六月,去了Amsterdam、瑞士;瑞士後旅行;五月下旬最厲害,去歐洲學習;六月去多倫多。只有多倫多那次是一早安排,其他都是突如其來,意想不到。
除了坐長途飛機辛苦,出差不是苦差,而且出差讓我專注採訪,毋須理會其他雜務,所以有時覺得蠻好的。
Amsterdam的邀請,收到後不到一星期就出發,不禁感嘆,只有一個人,才能隨時出發。機上看了Up in the Air,很想看但沒看到的電影,這下可好。我想,任何一個常出差的人,都會會心微笑。多謝George Clooney提醒,從此過關檢查,都會先看前面是否有一家大小或老人家。新進的行李糗事,我也嚐過。公幹,男士佔優,西裝一、兩套就夠,換恤衫和領帶就能予人新鮮感,女就很不同,而且很多衣服要熨,若酒店沒有熨斗,很麻煩。George Clooney摺衣服執行李,神乎其技。他的公寓,除了太空盪盪,老實說,若我有這個公寓也不錯。
這套戲,驟看沒什麼,很多香港影評也介紹為一個人儲飛行里數的故事,但實際這套戲有深意。沒牽絆的生活看似瀟洒,實際英文海報描述此戲是The story of a man ready to make a connection.有一天,他終於想settle down,但那位女子卻原來已婚﹣﹣她做了我們慣常以為男人做的事。
除了坐長途飛機辛苦,出差不是苦差,而且出差讓我專注採訪,毋須理會其他雜務,所以有時覺得蠻好的。
Amsterdam的邀請,收到後不到一星期就出發,不禁感嘆,只有一個人,才能隨時出發。機上看了Up in the Air,很想看但沒看到的電影,這下可好。我想,任何一個常出差的人,都會會心微笑。多謝George Clooney提醒,從此過關檢查,都會先看前面是否有一家大小或老人家。新進的行李糗事,我也嚐過。公幹,男士佔優,西裝一、兩套就夠,換恤衫和領帶就能予人新鮮感,女就很不同,而且很多衣服要熨,若酒店沒有熨斗,很麻煩。George Clooney摺衣服執行李,神乎其技。他的公寓,除了太空盪盪,老實說,若我有這個公寓也不錯。
這套戲,驟看沒什麼,很多香港影評也介紹為一個人儲飛行里數的故事,但實際這套戲有深意。沒牽絆的生活看似瀟洒,實際英文海報描述此戲是The story of a man ready to make a connection.有一天,他終於想settle down,但那位女子卻原來已婚﹣﹣她做了我們慣常以為男人做的事。
Leggings慘不忍睹
Leggings一年前已流行起來吧,還以為冬天之後就沒落了,豈料愈來愈鼎盛。是否只要流行,不管是否適合自己,都往身上套?
腿不修長的人不宜穿leggings,可是,滿街臀大腿粗的女士穿過不亦樂乎,leggings是貼身的料子,什麼線條都展露無遺。或許leggings真的很方便和舒服(不知通爽否?),我以為穿衣需藏拙,怎料大家不計較如此,由事業女性至師奶至時髦女孩,全部被擊倒。模特兒高䠷,披上長t和寬恤衫,當然簡單有型,但不是人人可以有型。我走在街上,覺得慘不忍睹。
腿不修長的人不宜穿leggings,可是,滿街臀大腿粗的女士穿過不亦樂乎,leggings是貼身的料子,什麼線條都展露無遺。或許leggings真的很方便和舒服(不知通爽否?),我以為穿衣需藏拙,怎料大家不計較如此,由事業女性至師奶至時髦女孩,全部被擊倒。模特兒高䠷,披上長t和寬恤衫,當然簡單有型,但不是人人可以有型。我走在街上,覺得慘不忍睹。
女人最重要的不是愛情而是品味
這是林燕妮的新書書名,看了書底數句,覺得有趣,抄下來:
「品味好,別人會尊重你,欣賞你,你的自信心隨之提高,品味隱藏在所有東西裡面,不只是打扮那麼簡單。
工作其實一半是做事,一半是自信心,沒有自信心做事會膽怯,有了便不再猶豫不決了。
戀愛是人生大事,有品味有氣質的你會把異性吸引過來,因為你的氣質和禮貌讓他們覺得跟你在一起很自在,亦以你為榮。
自己的人生也要自己把握的,還活著的時候不要讓人牽著鼻子走,品味讓你有自己的一套,不是孤芳自賞,而是自我增值。」
「品味好,別人會尊重你,欣賞你,你的自信心隨之提高,品味隱藏在所有東西裡面,不只是打扮那麼簡單。
工作其實一半是做事,一半是自信心,沒有自信心做事會膽怯,有了便不再猶豫不決了。
戀愛是人生大事,有品味有氣質的你會把異性吸引過來,因為你的氣質和禮貌讓他們覺得跟你在一起很自在,亦以你為榮。
自己的人生也要自己把握的,還活著的時候不要讓人牽著鼻子走,品味讓你有自己的一套,不是孤芳自賞,而是自我增值。」
出逃
是不是主觀,想出逃的女較男多。是不是因為有些事情解決不了,或有問題想不通,離開一陣子,就會豁然開朗?這也許是自欺欺人,回來後問題仍在,出逃,不過是令自己有個呼吸的空間。
今年夏天,大家應該很高興,有兩部電影講女孩旅行,一部是泰國電影〈Dear Galileo〉/《旅逃愉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qLS9qYd2ac&feature=player_embedded
兩個少女因學業和失戀去歐洲,另一部是由"Eat, Pray, Love"改編的電影,講Julia Roberts在離婚後出外地旅行一年,這角色很適合Julia Roberts。前者是很多人的憧憬(唔理咁多,想走就走,何況,歐洲,浪漫喎,雖然真正住下來時會有不同的體會),後者可是當代女性的拯救,即使只是發夢,看了電影,就當已經離開了,多好。Julia Roberts遇上一個男人,他們建立了一種全新的男女/婚姻關係,這真令人期待。原著寫道They don't need each other to complete themselves, they are complete before they met each other.會找原著看。http://www.elizabethgilbert.com
不明白,為何有人覺得一個人旅行是重生的證明。任何人都應曾一個人旅行,就像要懂得獨處。
岔開一筆:像電影中人拖著行李箱出逃,對真正漂過的人來說是奢侈,大背囊才實際。像Julia Roberts那樣旅行,更要有若干銀両。
岔開二筆:在YouTube搜尋“Dear Galileo”,不經意找著了好些泰國愛情小品,看了trailer,構思不落俗套,與我們一般人以為泰國鬼片強的印象很不同。有些片在港上映也可以,也可讓香港人看見泰國中產、知識的一面,不限於旅客所見的那麼簡單。
今年夏天,大家應該很高興,有兩部電影講女孩旅行,一部是泰國電影〈Dear Galileo〉/《旅逃愉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qLS9qYd2ac&feature=player_embedded
兩個少女因學業和失戀去歐洲,另一部是由"Eat, Pray, Love"改編的電影,講Julia Roberts在離婚後出外地旅行一年,這角色很適合Julia Roberts。前者是很多人的憧憬(唔理咁多,想走就走,何況,歐洲,浪漫喎,雖然真正住下來時會有不同的體會),後者可是當代女性的拯救,即使只是發夢,看了電影,就當已經離開了,多好。Julia Roberts遇上一個男人,他們建立了一種全新的男女/婚姻關係,這真令人期待。原著寫道They don't need each other to complete themselves, they are complete before they met each other.會找原著看。http://www.elizabethgilbert.com
不明白,為何有人覺得一個人旅行是重生的證明。任何人都應曾一個人旅行,就像要懂得獨處。
岔開一筆:像電影中人拖著行李箱出逃,對真正漂過的人來說是奢侈,大背囊才實際。像Julia Roberts那樣旅行,更要有若干銀両。
岔開二筆:在YouTube搜尋“Dear Galileo”,不經意找著了好些泰國愛情小品,看了trailer,構思不落俗套,與我們一般人以為泰國鬼片強的印象很不同。有些片在港上映也可以,也可讓香港人看見泰國中產、知識的一面,不限於旅客所見的那麼簡單。
2010年7月10日星期六
You've Got a Friend
很喜愛這首歌,有時候,聽得眼眶脹滿,快要流淚。
只要叫我的名字,我就在你的身邊。
低沉的時候,多麼希望有人替我打氣。
好友傳來YouTube的連結,影像中人的頭髮,嚇了我大跳。幸好,科技也令我們今天能欣賞這首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7RPCFfudmU&feature=related
只要叫我的名字,我就在你的身邊。
低沉的時候,多麼希望有人替我打氣。
好友傳來YouTube的連結,影像中人的頭髮,嚇了我大跳。幸好,科技也令我們今天能欣賞這首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7RPCFfudmU&feature=related
2010年7月3日星期六
我躺臥在青草地上
六月二十二日去多倫多。「中國秦兵馬俑展」六月二十五日在Royal Ontario Museum開幕。展覽不錯,不過,ROM後面的公園更好。
那個公園,其實位於ROM和Royal Conservatory of Music之間,雖說三十米外已是Bloor Street,是多倫多的主要購物大道,但一走進ROM後面的公園,煩囂盡甩在身後。雖然是夏天,但多倫多不像香港般黏,而且有風。在樹蔭下,不願走,乾脆躺在草坡上,聽聽樹、聽聴葉、聽聽風、聽聽寧靜。張開眼睛,就是這個景象。
ROM距下榻的酒店不遠,坐兩個地鐵站或走三十分路。不知道多倫多平時是否這麼靜,抑或人都避G20,離開了,這個全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一點都不多人,我徒步回去,穿過Queen's Park,另一個心靈呼吸之地。假如香港有個這樣的公園就好了。
那個公園,其實位於ROM和Royal Conservatory of Music之間,雖說三十米外已是Bloor Street,是多倫多的主要購物大道,但一走進ROM後面的公園,煩囂盡甩在身後。雖然是夏天,但多倫多不像香港般黏,而且有風。在樹蔭下,不願走,乾脆躺在草坡上,聽聽樹、聽聴葉、聽聽風、聽聽寧靜。張開眼睛,就是這個景象。
ROM距下榻的酒店不遠,坐兩個地鐵站或走三十分路。不知道多倫多平時是否這麼靜,抑或人都避G20,離開了,這個全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一點都不多人,我徒步回去,穿過Queen's Park,另一個心靈呼吸之地。假如香港有個這樣的公園就好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