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樓、買不買樓,是由小至大香港人都會問會想的問題。大學畢業時,同學已在討論應否買樓,那時樓價與我們的薪金相比也是很高,我們的掙扎和今天的大學生差不多,“總要先上車。”一個女同學的答案,我記憶猶新,料不到這個信念橫行至今,近乎是香港人的宗教,除了SARS時期。
即使有能力買樓,是否“買得落手”是另一回事。看過新樓的示範單位,房間的長度只可放下一張床、一個只能掛十件衣服的衣櫃和一張床頭几。想了好一會,總覺得欠了什麼,終於恍然,原來房內沒有枱,更沒有書櫃!在發展商心中,書的價值可見一斑。
問地產經紀,他略尷尬地說可在房外看書或做功課,否則可砸爛牆,擴大空間,重組房間的規劃。天呀,用數百萬元或過千萬元買樓後,仍然花這些工夫,這樣子賺錢真太容易吧。至於首富旗下的新樓住了二、三年就會有東西剝落的故事,更是眾所周知!
近十年樓宇的醜聞,罄竹難書,但大家一邊指責地產商,一邊奉上血汗錢買樓,為什麼?全因大家認為樓會升值,不然怎會花錢買次貨,甘願一早背著供樓的重擔,失去自由?買樓既然可滿足居住需要,又能致富,大家對這猶如飲鴆止渴的遊戲甘之如飴,像玩個接火盆的遊戲,租樓則等如替人供樓,令地產的惡勢力不住增大。注意,我談的地產惡勢力不止地產商,還有地產公司僱員(一定要加入唱好遊戲,不然誰出糧?)、地產經紀等有關得益者。
現在社會充斥一種論調:只要增加供應,就能令樓價下調,減少民怨。然而,若政府不制止地產商不義的賺錢的方法,他們取得珍貴的地皮後只用下等材料建蚊型空間樓,香港只會繼續由地產荼毒。當然,今天地產變成霸權,政府不可推卸責任,惟現在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糾正﹣﹣太多行業由地產商主宰,包括傳媒。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